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资讯动态 > 国内财经 >

国债,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!

来源: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时间:2016-07-14

   源起招兵买马

 
  借款打仗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。公元前5世纪,当伯罗奔尼撒战争(编注:发生于公元前 431年至公元前404年的古希腊,雅典与斯巴达为争夺地区霸权而爆发战争,由此葬送了古希腊的黄金时代)开始后,斯巴达及其盟邦因为缺钱,不得已“无息”借用奥林匹亚和特尔斐神庙的储备金,并通过给予各种荣誉鼓励民众解囊相助。但严格来讲,这种方式系国王或领导者个人借城邦名义为之,尚属私债范畴。
 
  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历史并不长,其伴随西方的议会制一同诞生。1688年的“光荣革命”,使英国确立了“议会高于王权”的政治体制。次年,被拥立为英王的威廉三世与当时不断扩张的法国开战。由于战事旷日持久,军费激增,过去靠税收和短期筹措军费的老办法逐渐失灵。苦于资金周转的威廉三世只得以30%的高利率,从银行家和商人那里借钱打仗,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战争成本。
 
  在旁人看来,堂堂一国之君掌握至高权力,可谓呼风唤雨,怎么还得忍受如此苛刻的债务条件呢?
 
  原来,在王权时代,王室借款并不一定会连本带息归还,而国王总有一天死去,其继任者很可能拒不履行还款义务。
 
  所以,借钱给国王属于典型的“高风险投资”,债主们不是傻瓜,其贷款利率自然会水涨船高。
 
  即使这样,代表新贵利益的英国议会仍不放心。1692年底,议会明确表态,“希望以最不会造成负担的方法来提供战争支出”,并通过了与国债相关的最早的一部法律。
 
  在英国之后,荷兰、法国纷纷效仿,陆续发行了自己的国债。然而,由于各国对国债态度各有千秋,处理债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,导致国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迸发出应有威力。
 
  那么,作为一纸凭证,国债的力量源泉究竟来自哪里?
 
  交战方又该如何获取并驾驭这股力量呢?
 
  ▼
 
  信用决定成败
 
  从“光荣革命”到滑铁卢战役的127年里,英法长期为敌。两国有一半时间(64年)都在断断续续进行着战争。为有效筹措军费,自18世纪起,英国对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。通过整合国库资金,简化交易方式,英国的国债体系走向成熟,并成功经受住了一系列战争与经济危机的考验。
 
  反观法国,从1614年到1789年间,没有召开过全国议会,国王靠向税收承包人借款,甚至卖官鬻爵来筹集军费,且时常赖账,这些都导致法国国债的公信力不断下降。到18世纪后半叶,英国国债的平均利率为3.7%,而法国最好时仍高达6.1%。
 
  王室财政危机最终演变为政治危机,1789年,法国大革命爆发。新政权更“狠”,上台后干脆一笔勾销了三分之二的债务。拿破仑称帝后,虽然曾经积极实施财政改革,但仍未能将国债利率降到足以大规模筹措军费的程度。于是,为了稳定财政,拿破仑维持了金本位制,靠占领地提供的赔款充实军费。
 
  此时,正与拿破仑作战的英国,却以国债为信用基石筹到了大笔军费。1796年,英国成功发行了1800万英镑国债,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万。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,1798年,纳尔逊率领强大的皇家海军攻占马耳他岛,并取得阿布基尔海战的胜利。与此同时,尽管普鲁士、奥地利等盟友多次战败,但来自英国的“输血”使之得以迅速重整旗鼓。据统计,1793年到1816年,英国提供给同盟国的援助金和融资超过5700万英镑。
 
  或许会有人问,英国从哪搞到的这么多钱?
 
  其实,羊毛出在羊身上。除海外贸易及殖民地收益外,由于透明度和公信力较高,欧洲大陆的投资者更愿意将“宝”押到英国一方。据统计,到战争结束时,超过6%的英国国债为外籍居民持有。
 
  一场绵亘百余年的英法战争,让人们见识了国债的威力,而慎重、合理地处置债务,则是获取这种力量的不二法门。事实上,法国失败的种子从开始就已埋下——“老赖”的法国王室,在债台高筑引发的政治风暴中轰然倒坍,革命政府则因过度发行货币而瓦解,并使本国信用度一落千丈,而拿破仑精心维持的金本位制,由于建立在“杀鸡取卵”式的掠夺政策基础上,也无法与英国“讲诚信,谋多赢”的商业模式长期抗衡。就这个角度而言,英法争霸更像一场两国间国债信用度的战争。
 
  ▼
 
  矛盾催生战火
 
 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一战爆发,欧美列强花一个世纪的时间学会了英国人的“功夫套路”,发行国债筹措军费在各国蔚然成风。
 
  凭借金融霸权,19世纪80年代以前,英国曾长期将国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。但随着欧陆各国实力与经济依存度显著增强,欧洲各主要国家与英国的国债利率差大幅缩小,无形中加大了债务违约的成本。
 
  于是,人们开始乐观地认为,战争不会轻易爆发,因为市场将成为抑制战争的重要力量。同时,绝大多数人觉得现代化武器投入战场,将使一战像普法战争一样,在有限的战场上速战速决。因此开战之初,各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几个世纪前的老路上,即通过借款和短期国债融资。
 
  然而,始料未及的是,战争走向持久化,无休止的堑壕消耗战令交战各方疲于应付。当他们忙不迭改为发行长期国债时,看不见的“市场之手”却给了其当头一棒,发行工作困难重重。无奈,协约国只得朝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伸手借钱。成了前者债主的美国人,自然不会坐视投资落空,遂于 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,由此判决了德国的败局。
 
  在这场历时4年零3个月的激烈搏杀中,各国均支出了巨额军费。其中,德国军费相当于战前 50年的国防预算总额,英法俄三国则分别为38年、27年和18年。巨额国债所累积的种种问题,在停战后开始集中爆发,而此时欧陆经济尚未回暖。
 
  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,社会对抗更趋激烈,法西斯力量逐步抬头。这时,各国终于真切地认识到:大量发行国债筹措军费,决非“有百利而无一害”的万能金丹。由于国债(包括战败国赔款)天然具有的连锁反应,最终使这场危机演变成了一颗摧毁国际金融体系、引发全球动荡的致命炸弹(编注: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),而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,亦就此被点燃。
 
  不过,毫无节制地发行国债固然失策,但也不能借机拒不履约。历史上,苏维埃俄国就吃过这样的亏。一战中,沙俄政府为发动战争,曾对外大量发行国债,认购国中就包括英、法等“金主”。当时,协约国内部已形成了利益交错的“三角债”,比如英国欠美国 47亿美元,而欧洲盟国又欠英国110亿美元,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债务就是沙俄欠下的。然而,十月革命胜利后,列宁领导的新生政权却宣布“不承认沙俄及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外债”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,因为这不仅将使协约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,甚至可能引发整个欧洲金融体系崩塌。
 
  结果,本就在意识形态上与其对立的协约国,再也按捺不住心头之恨,悍然出兵向红军开战,用武力迫使俄国还债。为此,协约国方面还放出话来:
 
  谁答应还债就支持谁!
 
  于是,高尔察克、邓尼金、弗兰格尔等各路白军先后粉墨登场,让本已千孔百疮的俄罗斯大地更加残破不堪。后来,据苏俄方面统计,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给其造成的损失(390亿金卢布),已远远超过沙俄所欠债务(180亿金卢布)。
 
  痛定思痛,经此劫难的共产党人终于意识到: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,作为抑制通胀和筹措军费重要手段的国债是必不可少的。
 
  在列宁领导的“新经济(爱基,净值,资讯)政策”时期,用黄金、糖等硬通货做担保的国债重新得以发行,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由此转危为安。
 
  ▼
 
  数字预示结局
 
  历史上,有无数关于战争胜负的预测和总结,但大多是基于固有经验的粗浅分析。事实上,每一次重大战役的后续影响,经常令自命不凡的预言家们大跌眼镜。耐人寻味的是,战争这头虚幻莫测的“猛兽”,它的气息却往往被市场上嗅觉灵敏的国债利率所捕捉。相关数据的变动,不仅能描绘出战局未来走向,甚至还能提前判定战争输赢。
 
  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本由战前准备体制转向了战时体制。随着战场逐步从华北扩展到上海、南京,巨大的军费消耗使国债增发已成定局。据《昭和财政史》记载,1937到1945年,日本增加军费公债的发行额占到其国债发行总额的78%。而以日本4厘息国债为例,“七七事变”后的利率在伦敦市场就已突破10%,到1939年9月,二战全面爆发时突破20%,在 1940年9月,德意日三国结盟时涨到了21%,已经达到了高危程度。
 
  换言之,此时日本4厘息国债的实际价值仅有面值的25%,资本市场已经清晰地给出了信号:
 
  日本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,战败已成必然趋势。
 
  再说德国。法西斯上台后,与自己的东方盟友日本类似,同样选择了封锁对外经济、人为压低利率等方式大量发行国债。但由于德国民众对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(马克6年中贬值1万亿倍)记忆犹新,再加上巨额赔款和外债,国债很难发行。
 
  所以,纳粹德国在逐步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、限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同时,停止向市场发行国债,转而直接将国债卖给了金融机构。通过这种隐蔽方式,希特勒悄无声息地筹集到了巨额军费。
 
  然面,军费的到位并不等于高枕无忧。先看一组国债与GDP的比率数据:1933年,德国仅为22%,同时期英国为 185%,日本65%,美国41%。但到了1944年,德国达到了200%,日本204%,英国182%,美国为96%。从这些数据中,可以明显地看出战争期间德国国债的轨迹。
 
  另据统计,到德国战败时,其国内金融资产占国债比例已从1933年的15%上升到了95%。换言之,为了打仗,德国的家底基本被掏空了,最终等待它的只有战败投降。
 
  ▼
 
  警惕债务危机
 
  纵观古今中外,债务危机屡屡出现,并且每次都与战争扯上了关系。以一战后的法国为例,前者共支出了1350亿法郎军费,还欠了英、美、日一屁股债(约470亿法郎)。为摆脱困境,其采取了向战败国转嫁负担的方式。结果,德国经济濒临崩溃,而法国的“要钱梦”也跟着打了水漂儿。当法国人清醒过来后,才发现自己是道义、实惠全都没捞着,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 
  然而为时已晚,由于“官逼民反”,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。希特勒也从啤酒屋政变中被人嘲笑的小丑,摇身一变成了国家利益的“捍卫者”。随着法西斯势力抬头,新一轮动荡与战争很快卷土重来。
 
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2011年,美国债务危机的重要诱因,正是其过去10年为海外作战而向国内外发行的巨额国债。尽管有学者指出,美国不是当年的法国。目前,长期主导金融霸权的美国已深刻改变了国际金融格局,美元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引擎,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持有美国国债。
 
  然而话虽如此,美债危机所造成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已开始逐步释放,其中受害最深、最直接的就是那些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及资金的发展中国家。经济衰退,放大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固有矛盾,最终演化为冲突乃至战争。至今尚未尘埃落定的“阿拉伯之春”,其导火索就是2010年12月,突尼斯一位年轻人因经济不景气无法就业愤而自焚。然而,整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却似乎置身事外,难道说它感受不到一丝痛苦吗?
 
  痛苦肯定是有的,只不过美国人早已看清了债务危机的根本威胁不在于债务规模多大,而在于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几何。所以,尽管深陷债务泥潭,美国却愈发动作频频——“积极”插手国际热点问题,举行或参加一系列大规模军演,还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地提高了2012年国防预算。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外展示“肌肉”,维持各国对美元和持有美国国债的信心,并转移外界注意力。然而,“治标不治本”的权宜之计果真能避免危机重现吗?
 
  2012年初,美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达100%,突破15万亿美元大关。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了,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却接踵而来,另据预测,10年后美国的债务规模或将超过25万亿美元!
 
  在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相联的情况下,美国越来越庞大的债务,其实意味着全球金融风险也正在同比增长。一旦因美国债务违约引发全球动荡,人类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犹未可知(完)。
资讯动态
最新资讯
热门排行
Copyright © 2003-2019 河南省金融产品网络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
豫ICP备13018018号 电话:0371-69158308 邮箱:hnstrzxh001@163.com
地址:郑州市商务外环路20号海联大厦 邮编:4500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