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资讯动态 > 国内财经 >

地方债问题需疏导通道 实际规模或超30万亿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:2014-08-20

  据报道,时下乡镇政府欠条竟成为地方“流通货币”,全国3000余乡镇政府债务率超100%,地方债在最基层的政府单位中已司空见惯。全国人大常委尹中卿则于8月表示,目前地方债的实际规模很可能超过30万亿元。

  审计署数据显示,截至2013年6月底,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,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.89%,这意味着,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.4万亿元。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表示:“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性强的背景下,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。”

  地方债务的形成与尾大不掉,也许可以用部分官员责任感不强、制度建设不健全、监督不力来解释。不过更根本的原因是,地方确实需要一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维系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速。有心者可能发现,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低缓期,但是地方债却没有因此而减速,反而快速膨胀。

 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该现象,经济发展越低缓,地方常规收入来源越萎缩,地方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发展经济的紧迫性越强,地方债也就更加庞大。而经济低缓期的债务在中近期无力偿还,只能转移到未来,期待经济复苏期去偿还。这样旧债压新债,就形成了无序膨胀的恶性循环。

  因此,要解决地方债,就必须解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资金来源问题。这牵扯到整个财税体制框架的调整问题,自“分税制”确立20年以来,多数地方的财力就更多受中央牵制。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,“分税制”的二元结构在中近期还将坚持,不会有根本层面的变动。而通过税制调整来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过程将会比较漫长,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完成调整,也就不可能很快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“解渴”。再加上全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近一两年处于低缓期,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,即便是“分税制”大框架适度调整,也难以从根本上填饱地方政府的“肚子”。

  财政部数据显示,7月份,全国财政收入12662亿元,比去年同月增加813亿元,增长6.9%。其中,中央财政收入6335亿元,同比增长4.7%;地方财政收入(本级)6327亿元,同比增长9.1%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夏季单月非常罕见,低于10%。7月份,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9.6%,支出10256亿元,支出增速明显高于全国财政收入6.9%的增速。虽然支出总量仍小于收入总量,但由于支出的相对刚性和收入的相对不确定性,各级政府急需资金稳固发展的心情依然十分迫切。

  在大的财政收入预期不明朗的背景下,地方既要保证经济增速这个“大方向盘”,又要合理规范筹钱就形成了矛盾。如果经济低缓期相对较长,要缓释地方融资不规范问题,适当降低对地方经济增速的要求也许是一条疏导通道。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循环既然难以从根本层面回避,未尝不可在夯实宏观调控的基础上,因循之给予更大力度地调整经济发展目标。而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察,也应该将经济增速这根“套马索”松一松。

  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披露,国家审计部门正在进行全国性的针对土地的审计行动,涉及地方政府、财政、国土、商务、海洋、发改委、建设规划、房管、农林,乃至开发区、城市开发公司、公安、民政、工商、信访、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。土地转让收入是地方融资的重要来源,看来地方融资项目很可能会受波及。

  如果地方的资金来源“收口”越来越严,那不妨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官员的GDP评价模式。也许用于土木开发建设的投入少了,但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保护可能做得更好了。虽然经济增速降低了一点,但如果能花更多精力将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,或许社会的和谐程度不仅没有降低,反而更加稳固。

资讯动态
最新资讯
热门排行
Copyright © 2003-2019 河南省金融产品网络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
豫ICP备13018018号 电话:0371-69158308 邮箱:hnstrzxh001@163.com
地址:郑州市商务外环路20号海联大厦 邮编:450008